学习理论|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2019年11月18日 作者:周文彰、宋歌 来源:《前进》 浏览次数:

发展究竟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究竟由谁共享?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党员干部的一种必备情怀;如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内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时代课题。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遵循。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站在人民立场,团结和带领人民反对军阀割据,抵抗外敌入侵、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着力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确立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带领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们党一直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原则。土地革命满足了人民拥有土地的愿望,让人民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群众路线的确立使人民主体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思路,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两个务必”,到“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一系列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就业、医疗等人民群众关心的事业不断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一直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致力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衡量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使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着眼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总之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奋斗的党。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

既然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那么,所有党员干部就应当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

情怀是一个人的心境或心情,体现和表达着人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是应当始终葆有的对人民的纯洁而炽热的感情。只有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把为人民服务不仅仅看作是工作责任,而且看作是热爱人民、牵挂人民、奉献人民的崇高境界。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强调,“我们有困难,人民更困难,我们任何时候都首先要想到人民,我们宁可自己吃苦菜,也要把粮食分给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正是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党员干部才能永远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的亲民意识,才能自觉葆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为民思想,才能真正践行“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惠民举措。

情怀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内在源头。以人民为中心之所以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出于精神的追求、心灵的向往而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拥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就拥有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党员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忘我工作的内在自觉、坚持为人民担当、让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

情怀关系到一个人的初心以及对初心的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之所以是党员干部的必备情怀,是因为只有养成这种情怀,才能不忘初心,一心为民,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在各种诱惑面前岿然不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保持定力。党员干部手握权力,极易受歪风邪气的浸染、灯红酒绿的腐蚀和金钱欲望的引诱,容易出现思想滑坡、信念丧失、宗旨淡薄等问题,政治生态也容易暗涌着物欲、权欲和贪欲的浊流,如果不具备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将逐渐背离人民,酿成大错。如果人民情怀扎根内心、永不动摇,则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挑战勇于迎难而上,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矢志不渝的初心。可以说,坚定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党员干部抵御诱惑、经受考验、迎接挑战、坚守初心的定海神针。

加强党性修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内化为自己的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原则,是一种外在约束;作为必备情怀,是一种内在自觉。原则只有转化为情怀,外在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自觉,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

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根本原则早已存在,但行为却因人而异,有的行为偏离党的根本宗旨,有的行为甚至与原则完全背道而驰,原因就在于原则有没有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情怀。有了人民情怀,就能形成思想自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情怀,就是想强调,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做好这种内化工作。

内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化于心”。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也不是指大脑,而是指人的心灵,即人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大脑是人的思维的物质器官,那么人的精神状态便是人的思维的精神器官。就像电脑既有硬件也要软件一样,人的大脑作为“硬件”也离不开“软件”,人脑的“软件”就是知识、情感、道德、意志等等意识要素的统一体,我们曾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它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操作系统”。如果党员干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自觉情怀,也就是把它内化自己的大脑“软件”、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操作系统”了。一旦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就等于在心中装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程序”,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有了这种情怀,奋斗目标就会奔人民而去。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清楚明白地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人民喜什么、怨什么,做到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盼,喜人民所喜,怨人民所痛。群众盼我们做的,坚决做到,群众不希望我们做的,决不胡作妄为。人民群众向往什么,我们就努力实现什么。当前,特别是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解决群众在这些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同时,要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什么、纠正什么。当前,尤其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永葆人民情怀,便能坚定不移地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目的,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有了这种情怀,手中权力就会为人民所用。心中装着人民,党员干部便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深知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道理,摒弃私心,自觉抵制任何滥用职权的行为,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正确处理权与责、权与利的关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心中装着人民,党员干部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权力看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自觉地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把人民群众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最快慰的事情,就不会有轻视人民评价、忽视民之所需的那些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心中装着人民,党员干部就会自觉用好权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为民事业上勇往直前、敢闯敢试、敢于担当。

有了这种情怀,根本利益就会为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头脑里安装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程序”,就会把人民群众的小事看作是我们自己的大事;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为人民谋幸福的事情,看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就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会与民争利,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不会想着一己之私,纠结于个人得失。有了这个“程序”,党员干部就能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回应人民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期待,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毫不含糊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真正做到为民实干,让人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有了这种情怀,工作好坏就会依人民而定。人民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根据地。人民还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工作好坏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心有情怀,党员干部就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将工作成果交予人民群众来检查和评判,看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心有情怀,党员干部便能真正做到紧紧围绕人民展开工作,就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将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真诚倾听人民呼声,深入实际考察民情,真实反映群众愿望,重视群众意见反馈,而不会只琢磨上情不研究下情、只求让领导满意而不顾群众意愿。

有了这种情怀,心中位置就会数人民最高。我们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人民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员干部不光要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且要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就会时刻想着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人民的需要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把满足人民的需要摆在第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会始终相信群众、依靠人民创造伟业。能够摒弃任何自诩高明、脱离人民、凌驾人民之上的思想和行为,始终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虚心向人民学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与人民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共同携手创造更大的成绩,共同朝着“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努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能够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自觉地亲民为民,最大限度地动员一切资源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坚持群众利益、群众口碑、群众向背高于一切。

有了这种情怀,就会把人民和自己的关系看作是主仆关系。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全部工作活动之中,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敬畏人民,尊重群众,老老实实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有了这种情怀,就能端正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做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始终放在心间,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紧抓细做民生工作,让人民安心、放心、舒心、开心。有了这种情怀,党员干部就能不断提高身为人民公仆、服务人民的工作水平。瞄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切切实实解决好具体问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作做出实绩,将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为群众办实事、献实策、出实力,真正做到察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给群众一个满意答复。

“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几年前,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向人民作出的上述庄严承诺掷地有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他能够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使我们党的宗旨从“为人民服务”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应有的情怀。

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既要个人修炼又要制度保障

培养与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一靠党员干部的正心修身,二靠党组织的制度保障。

把外在的原则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情怀,首先需要党员干部自觉的党性修养。忽视正心修身,极易出现思想滑坡、心理失范和底线丧失,禁不住诱惑和考验,走向背离人民的危险道路。首先,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坚守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的信念,时刻不忘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其次,党员干部要加强道德自律,培养崇高情操。处处自重,培育良好的道德人格,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脱离低级趣味。经常自省,敢于解剖自己,查出自身不足,清除心灵污垢,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适度自警,保证自己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行事,时刻告诫自己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去想问题做事情。不断自励,逐步提高为民办事的标尺,逐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最后,党员干部要修炼“为民”的为政之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敬畏人民,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郑重承诺,锻造诚心诚意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达成尽心尽力为民造福的宏大境界。

毫无疑问,培养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还需要的外在的制度约束作为保障。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各级党的组织在选人用人中要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真真切切听到人民群众的评价,并切实用好这些评价,使组织对党员干部的认可与人民群众的评价高度契合,特别是让那些在群众中口碑不好的党员干部没有任何提拔任用的可能,让那些在人民中口碑好、得到人民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有更广阔的舞台;从制度上保证“为敢于担当的人担当,为敢于负责的人负责”。其次,构建合理完善的党员干部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完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信函举报等作用,进一步畅通和完善群众监督渠道,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公开化,促使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为民用权。优化评估制度,构建以民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新机制,健全群众工作评价机制,增强考评结果反馈。强化问责制度,严格问责与惩处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实行党员干部问责过程公开化。构建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规划管理机制,创优评奖机制,荣誉津贴激励机制等,增强党员干部为民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再次,构建切实可行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送学进修培训机制,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锻造为民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最后,既要发挥已有制度的优越性,也需要改革和创新现有制度,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形势的需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制度优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进道路上,广大党员干部需养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切实用这一情怀,真正做到为民用权、为民担当、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与人民一道,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