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学会: 发展生态学科技事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省生态学会是成立于1981年的省级学会,是发展生态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在广东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曾连续多年评为省级先进学会和全国学会之星。2018年,广东省生态学会作为国内唯一的省级生态学学会被评为“第三届中国生态学学会先进集体”。
据广东省生态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副秘书长、《生态科学》常务副主编蔡卓平博士介绍,近年来在广大会员朋友的支持下,学会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以下工作。其一,学会积极主办和承办相关会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生态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活动平台。例如主办国际科联海洋科学委员会第137工作组第5届年会、北回归线生态文化与中国北回归线地区生态农业学术论坛暨北回归线特色农产品鉴赏会等,还承办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分会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第九届中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其二,学会大力支持主办学术期刊《生态科学》,更好地为生态科技工作者服务。期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被国内多个重要的期刊数据库收录,并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等,期刊的学术质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其三,学会积极响应与执行科协部门的有关通知精神,做好各种优秀人才和项目的举荐工作。例如,学会认真动员、组织开展“201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组织申报”和“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等各类推荐工作,让更多会员专家的成果得以展示,加强了会员专家的凝聚力。其四,学会广泛开展生态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与政策创新宣讲活动、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与创新驱动发展广域科普宣教等,承担起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学会近年还连续在广州、佛山等地举行生态文明建设走进校园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取得较明显的社会成效。其五,学会凝聚专家力量,积极参与开展各种社会调查服务或议案提交工作。例如,学会蔡卓平副秘书长开展完成了《广东省科技工作者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的模式及其社会效果调研分析》等广东省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孙发政理事提出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的建议,在2017年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得到中央采纳,会议强调:坚持“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副理事长徐颂军教授所提交的《关于提高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加快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提案》,在2017年1月广东省政协会议上获得优秀提案受到表彰奖励。
生态文明建设进校园科普宣传活动。
此外,蔡卓平提到,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需要重视并奠定学术期刊的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功能。通过支持我省建设发展一批精品学术期刊,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服务工作,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约80%的世界性科技创新成果均首先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这足以反映出学术期刊在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我省还缺乏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强刊,学术期刊在推动创新发展中也还没有完全发挥起应有的作用。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去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首发在我们的期刊,进一步增强和显示期刊科技创新的传播能力。”蔡卓平说,我们需要在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同时,将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列入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学术期刊,不断提升我省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为此,蔡卓平建议适时适度地进行学术期刊体制和办刊模式的改革,找准期刊定位,发掘办刊特色,做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借鉴学习国内外大型学术出版平台的经验,还要重视青年编辑队伍的培养,以此来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展示出学术期刊在引领科研方向、汇集创新成果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提升科技创新动力的重要作用,以助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