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刊物>详细内容

工作简报(第85期)
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6年3月31日

2016年11月29日 来源:
阅读:

2016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工作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工作方针,以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基础建设,提升科普服务普惠水平,为我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好局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全面部署“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1.全面启动“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编制和印发《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推动将全民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纳入到各地各部门“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规划,推动各有关部门、各地纲要办制定实施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召开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总结“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表彰先进,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2.健全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组织动员机制。健全各级纲要实施工作机构,完善责任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开展第二批2016-2020年全国、广东省科普示范县(市、区)、镇的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创建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县域内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创建示范工作和各级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夯实公众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基础。

  3.完善科学素质工作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激励机制、评价考核办法,强化法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素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弘扬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良好氛围。继续办好《南粤全民科学素质》专刊和科学素质网站等门户宣传网站。

  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主题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社会公众关注的流行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抵制邪教等民生热点问题,精心组织开展基础性、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

  4.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普日”和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进步月、环保宣传月、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等全省性主题科普活动,广泛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释疑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在全省营造学科学、讲科学和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5.服务民生科普需求,组织开展“3.23”世界气象日、“3.24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爱眼日”、“爱牙日”、“艾滋病日”、“防震减灾宣传周”、“世界地球日”、“全国低碳日”等公众纪念日的社会科普活动,举办“小红帽”广东红领巾应急避险教育、安全生产科技周等活动,推动科普知识“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增强公众卫生保健、减灾防灾、安全生产的科学意识,提高公众运用科学知识处理日常工作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6.充分发挥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和各级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在科学传播与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文明,弘扬科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公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三、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责任部门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面向广大青少年、农村群众、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实施科学素质行动。

  7.着力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在巩固提升现有活动品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改革创新,重点在完善组织动员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共享服务上精准发力,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化、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校外科技创新活动与校内科学教育有机融合。适应青少年学习、认识、成长规律,认真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示范性活动,举办第31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6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挑战赛和青少年虚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扩展实施全国高校青少年科学营广东营活动和广东省青少年科技英才计划,深入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8.积极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创新。继续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和示范带动,推动校内科学教育普及化、课程化、社团化、制度化。结合国家和省教育考试改革的新要求,开展基础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等理科实验能力培养及考试评价的改革实验,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总结和推广科学教育先进经验,推动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校内外专兼职科技导师队伍。

  9.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交流展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科学实践体验活动和全省中小学学生科普知识竞赛,活跃和丰富学生校园科技文化生活。举办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自护知识、掌握自护技能,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

  10.着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围绕城镇劳动者和社区居民学习工作、就业创业、卫生保健、科学生活的需求,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书屋、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社区e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的精准度,积极推动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智慧和谐社区。充分利用城市社区辖区内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走进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推广活动,组建“好医生”科普志愿社区传播团队,发展和壮大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促进科普真正融入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内容,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的创建示范活动,启动第六批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指导获奖社区规范使用奖励资金,加强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普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

  12.继续大力实施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办好广东职工大讲堂,充分发挥广东职工教育网作用,在企事业单位中建设一批职工教育示范点和学习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受众面,激励更多的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13.着力提升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各类科普惠民行动,认真组织好各级惠民项目的推荐、申报和评审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发挥科普惠农表彰对象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科普惠农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指导获奖补单位和个人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能作用。

  14.大力举办面向农村的各类科技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广东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活动,实施农村卫生清洁、千乡万村环保科普、“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和暑假“大学生千乡万村科普惠农服务”行动,深化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普志愿活动,向农村群众重点宣传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卫生保健、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农村广大农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15.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科技需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工程,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组织专家、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服务农民和农业生产,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6.着力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深入实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规划纲要,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的职业特点和需求,抓好公务员四类培训工作,增强公务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工作,组织开展专题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科普进机关等活动。大力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读一本科普书、听一场科普讲座、参加一次科普活动和阅览一个科普网站”行动。

  17.加强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教育,积极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组织实施国家、省知识更新工程、继续教育计划和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18.积极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扎实推进“攀登计划”实施,开展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资助省内高校1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科技发明制作等各类科技实践研究,为推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后备人才。

  四、加快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加强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科普资源、科普设施、科普人才等基础建设,提高科普工作信息化水平,增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19.提升科学教育基础的支撑作用。完善基础教育学段的科学教育工作,结合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推进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和教材改革,提升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科学类教师实验能力培养和教研工作,举办科学领域教师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交流展示活动,组织科学领域教师开展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优质课、优秀论文等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基本实验教学能力,提高科学类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质量。规划并实施中小学幼儿园科学课程教师、科技科普教育教师的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和薄弱学校科学类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组织优秀科学类教师和科技科普指导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开展送教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化、制度化,建立面向中小学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专家库。

  20.积极推动传统大众传媒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新兴媒体的互动融合,实现纸质刊、移动刊、互联刊、大屏互动刊等多刊联动的全媒体传播,实现微时代大众传媒科学传播的创新与发展,提高科学传播的受众面。积极组织和动员科技馆、科博馆、科普大篷车、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体验馆等机构平台,在内容、渠道、经营、管理等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在线虚拟漫游和互动体验,把科普活动搬上网络,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21.建设“广东微科普传播平台”。大力推动“科普中国”网络资源落地运用,积极建设社区e站和乡村e站,打造科普资源在线服务互动平台,提高科普资源共享受益面和资源使用率,加快科普服务信息化进程。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引导公众便捷参与,设置科普活动自媒体公众账号,开展微博、微信配送、微视直播、现场访谈线上互动等活动,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适应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广泛需求,加强科普资源信息化、系列化、专业化建设,建设好广东科普资源网、中国科普资源开发与集散中心华南分中心和广东省数字化科普资源网站,拓宽大众科普传播渠道,因地制宜地推动在机关、社区、公园、宾馆、车站、影院等公共场所设立科普传播网点、传播终端,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2.加强优秀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服务工作,繁荣科普创作。加强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创新和丰富科普资源的表现形式,强化科普与艺术、人文融合,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剧、话剧、动漫等形式,运用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等创作方法,增强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利用专业学会、教育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优秀科普产品、网络科普、科普动漫、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的开发、征集工作。继续组织编写出版《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读本》系列丛书,举办第十届广东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和第三届广东省科普剧表演与创作大赛,推广优秀科普作品、剧目,加强优质科普资源的集成共享利用,完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科普资源在基层使用。

  23.扎实推进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全省科普基础设施的规划和指导工作,改善和提高现有科普场馆的设施功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积极推进科技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研发中心等公共实验室、主题公园、消防平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加强农村科普“站、栏、员、基地”建设,提高县(市、区)“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的宣教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设施,大力发展林业、消防、防震减灾、气象等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发动广大群众走进科普教育基地、参加科普一日游活动。继续做好全国(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考核和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科普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组建广东省科普产业联盟。

  24.加强农村、社区、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策划、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提高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深入实施“青网计划”——广东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开展绿色网络、青春励志、素养提升、网络关爱等网络文明系列活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