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探讨思考>详细内容

创新工作方法 切实打造科普为民所用工作平台

2016年12月01日 来源:
阅读:

――对在社区落实实践科学素质纲要的几点思考
黑龙江省安达市科协  张  超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同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旨在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然而据2007年中国科协开展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2.25%,尤其是我国女性和50岁~69岁年龄段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更是普遍偏低,大约在1.3%~1.6%之间,其中家务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更低,只在0.7%左右,失业下岗人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仅在1.7%左右。这一部分人群同时也是接触科普知识机会较少的人群,黑龙江省安达市科协充分注意到了科普工作在这一受众人群上的薄弱环节,以科普进社区为工作切入点,针对这一人群在社区较集中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与学校联合,与市属学会、科研单位联系,广泛开展科普沙龙、科普园地、科普讲座、科普信息交流站、科普楼道、再就业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在社区居民中营造崇尚创新、尊重科学的文化氛围和文明健康安居乐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生活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助推安达市经济建设增加了科技人文底蕴。用实际工作践行了《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精神实质。几年来,随着社区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诸如科普方法程式化,科普内容陈旧化,科普活动流于形式,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社区科普工作后劲不足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在开展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怎样使科普进社区工作的科普手段、科普内容以及运行机制在社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更容易复制,更便于推广,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目标。

  一、掌握科普受众需求,在科普知识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

  (一)搞好沟通及信息反馈,掌握居民对科普的需求动向。科普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受众有需求,如果科普工作者不关注科普受众的需求,一味自顾自的念经,我行我素,那么科普工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有需求才有市场,只有让公众对科普的态度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科普工作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社区科普工作中实用性这一点尤为重要,没有受众的科普活动,就是一种浪费资源的无用功。因此,在社区科普工作安排上应考虑安排群众接待日,接待群众来访,反馈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和科技有关的疑问难题以及他们希望了解的科技知识,并整理归纳这些信息,依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每一项科普工作都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得到群众认可,获得实效,造成影响。

  (二)借鉴外来经验,创新科普传播方式,拓展科普传播内容。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工作上,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就,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96年的0.2%提高到2007年的2.25%,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年美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已达17%,欧共体92年即为5%,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上他们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外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嫁接移植到自己的工作中,创新科普传播方法,更新拓宽科普传播内容。例如在方法上我们可以效仿美国在社区组织中创办男女童子军和各种各样的科学与环保俱乐部,这些组织可以开展广泛的科学活动。或组织市行业内的专家或科普志愿者成立社区科普组织,在社区内定期开展活动。也可以效仿日本的科技电影节形式设立科普电影放映日,在各社区内循环放映科普电影、专家讲座、科普视频、幻灯等等,还可以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学习研究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科普经验为我所用。

  同时在科普知识的传播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关注公众需求,紧跟时代脉搏。在2008年5.12大地震以后,人们开始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以及慈善公益事业特别关注,随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使民众的神经紧绷了起来,北京奥运点燃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今年的甲流又一次敲响了公共卫生安全的警钟。社区的科普组织应积极抓住这样的机会,及时地将相关的科普知识利用各种方式向居民们普及传播,减少人们的不良情绪,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及当时形势处境的正确认。总而言之,小到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大到教育就业、生老病死,只要迎合了群众需求,社区科普组织在这些方面都有科普文章可做。

  (三)面向居民实际工作生活,探索实现社区科普知识资源共享。密切关注居民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科普活动趣味性、实用性、时效性的把握,适时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科普志愿者参与,组织搭建科普知识交流、共享、互动平台,通过交流增加社区居民急需掌握的科技信息量,实现科普知识资源共享。例如社区科协可以牵头定期不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科普沙龙,像针对家庭主妇的生活小常识、小窍门沙龙、家装知识沙龙、常见病流行病防治沙龙;面对中老年人的美容保健沙龙、家教、心理健康知识沙龙,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沙龙、老年病防治沙龙;针对股民的金融知识、财经知识、国际形势沙龙;针对青少年的电脑网络知识、环保知识、航天知识沙龙等等,社区居民可以带着问题、经验、教训到沙龙里与志同道和者或有共同话题的人士、专业人才进行交流,促进工作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提高科技信息的利用率。也可在社区内开办固定的科普园地、科普讲座,利用科普楼道、科普画廊、社区阅览室等场所介绍国内国际当前正在发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重大事件,并鼓励居民展开讨论,踊跃参与,在不觉中为社区营造了科学文明的生活氛围,增强了居民关心国际形势、热爱祖国的情怀,并将科普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激发参与热情,制定规章制度,在构建社区科普的长远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

  (一)明确职责,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核体系。据调查显示,我国公民获得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在社区这个平台上获得科学信息的人群微乎其微,而社区居委会在与城市居民的近距离接触沟通上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为他们在社区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极具便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在社区开展科普工作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那么怎样使社区干部自愿、自觉搞科普,怎样激发他们对科普工作的热情,除了在社区建立科协组织以及对社区干部进行科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之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社区科普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核体系,依据规章制度对社区科普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避免科普工作在社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尴尬局面。要搞好科普工作,首先要让科普工作者具有科普意识,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欲开民智,开绅智,首先要开官智,开官智是万事之起点。科普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政府科普政策的代言人,使社区科普工作人员在制度上明确职责所在,在思想上明确重要性,在态度上积极、热情、主动是社区科普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建立制度,关注民生,切实打造科普为民所用平台。科普工作的目的是开启民智,通过公众的普遍参与达到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没有公众的参与科普工作将成为无的之矢,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同样也是搞好社区科普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社区这个日常生活的场所,科普工作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工作重点首先放在普及衣食住行、子女教育、赡养老人、求职就业以及流行病防治、应对突发事件等与居民切身利益具有最直接关系的内容上来。在科普工作的方式上“简”,围栏、楼道、墙壁小型宣传随处可见;“繁”,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讲座、科普沙龙大型活动全面开展。关注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应是社区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科普宣传的内容、形式要紧贴居民实际生活,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只有这样,社区居民才有参与的热情,参与的兴趣,才能将社区科普工作长期顺利的开展下去。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的普及,人类自身的进步也需要科学的普及,科学知识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只有将其最大范围的普及开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近代工业化急剧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以及能源危机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的出现,不同程度上都是因为人类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不足引起的。要实现把我国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全民科普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社区科普组织要营造人人参与关注科普不做旁观者的良好氛围,探索社区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内容,广泛开展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科普活动,切实打造科普为民所用的平台,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社区科普组织必将做出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