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粤纲要办发〔2019〕3号

2020年07月09日 来源:省纲要办
阅读:

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地级以上市纲要办(科协):

《2018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2019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

2019年3月4日

2018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计划

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做好2018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要求,全面推进《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实施工作,开拓创新,协同作战,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取得良好成效。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显示,2018 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0.35%,超过全国8.47%的平均水平,比2015年的6.91%大幅提高49%,在全国排名第六。为实现我省“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

1.进一步推动制定“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学素质工作,将科普工作摆

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经省委批准、省人大常委会立项,《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纳入省“十三五”立法规划。省直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听取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汇报会议精神和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任务纳入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省纲要办及时向全省印发了《2018年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组织召开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协调会议,调整、增加省纲要办组成单位,进一步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省科技厅首次设立科技创新普及专项,省科协命名了“2016-2020年度第二批广东省科普示范县(市、区)、镇”10个。

2.开展“十三五”纲要实施工作中期评估。按照国家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部署,省纲要办组织开展“十三五”纲要实施工作中期评估。以自评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省直成员单位和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推进“十三五”纲要实施工作的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全面评估各地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存在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省直成员单位和全省各地党委政府对纲要实施工作高度重视,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成效显著,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组织开展科普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省科协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为组长,钟南山、张景中、陈克复、吴硕贤、樊代明等5位院士为顾问的研究团队,承担中国工程院和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的重点咨询研究课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普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积极探索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策。

二、整合资源,大力提升主题科普活动影响力

4.成功创办“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9月15日,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经信委、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省科学院、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省公安消防总队、广东科学中心、腾讯大粤网联合开展首届广东科普嘉年华——2018年全国科普日广东省主场活动暨广东科学中心1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除了广东科学中心常设的展品展项以外,还新设展区面积逾5000平方米,吸引83家科技单位和企业参展,1万多名群众参加了主场活动。通过在广东科普微信公众号和广东科普新媒体联盟联合开展的答题抢票活动,吸引了96.1万人次参与。各级纲要办统一行动、积极联动,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深入校园、社区、农村、机关、企业,开展科普宣传、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科普益民服务活动,在全省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

5.组织开展社会性主题科普宣传活动。省纲要办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主题,全省统一部署,上下联动,联合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三下乡”“三师志愿者三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食品安全周”“全国安全用药月”“全国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日”和“广东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等全省性主题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活动超过3000场次,参与群众 2000多万人次。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等20多家单位,对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暨“千会服务千村”行动,统一部署,联合举办主场示范活动,全省共举办“三下乡”服务近600项。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力开展“食药科普进基层活动月”活动系列活动,全省共派发宣传资料10万余册,参加群众达10万人次,网络专栏点击量达230万次,两微一端覆盖粉丝群体达2000万以上。省应急管理厅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特色科普宣传活动,全省举办各类安全生产讲座6800余场次,开展巡回宣讲1340余场次,赠送科普宣传资料50万余套(份)、挂图10万余张,组织现场咨询日活动364场次、约280万人参加。

6.广泛组织开展民生科普服务。针对低碳节能、健康生活、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科普行动。各级科协、宣传、科技等部门,围绕“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打造科技创新强省”等主题,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广东科普双微平台等主流媒体、专业平台的重要作用,实现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共同举办“广东省‘5·12’防震减灾知识网络竞赛”,超过42万学生参加。省林业局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活动。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组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项目、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公务员健康素养巡讲、“健康知识进万家”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广东名医大讲堂”等活动,联合省体育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开展“健康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联合省教育厅开展“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省体育局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科学健身一分钟、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活动”等科学健身宣传活动。省自然资源厅在全省广泛开展“世界地球日” “全国土地日”和“全国测绘法宣传日”等主题科普活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南方日报社合作创办“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每月一期,以“权威部门组织、知名专家宣讲、主流媒体报道”的模式,打造接地气的食药科普知名品牌。

三、聚焦重点人群,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7.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各地科协、教育等部门加强合作,广泛组织开展全省性青少年科技竞赛、科学家进校园、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等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的覆盖面,全省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超过500万人次。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团省委、华南农业大学等部门,成功举办第33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8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总成绩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我省青少年学生多次在全国性、国际性科技竞赛中荣获大奖。省科协联合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明办、团省委组织第13届广东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等单位举办了6站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共31个参赛单位完成456个创意产品;筹办了2018年度艺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共计32566人投稿56215幅绘画作品;联合省博物馆开展驿路同游活动,广大中小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地广泛举办校园文化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挑战、虚拟机器人竞赛、中航国际杯广东青少年模拟飞行大赛和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坚持公益性、低成本、广普及原则,促进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均衡发展。同时,组织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1000多场次,举办青少年机器人骨干教练员、裁判员、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科技老师等科技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组织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团省委持续开展“禁毒宣教图片千校巡展”,依托“益苗计划”广东省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推动青少年禁毒公益服务联盟常态化运作。

8.创新开展农村科普服务工作。组织召开全省科协农村科普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我省农村科普工作的成绩和先进经验,部署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科普行动。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工程建设,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择优建设科普中国e站,充分利用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提高农村科普服务水平。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工作,以中国农技推广APP、12316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农博士和农技宝等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在105个农业县区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依托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扶持2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省体育局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体育健身技能培训活动,为2277个省定贫困村配建健身路径。团省委扎实开展广东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领头雁”农村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希望乡村教师计划”教育扶贫行动、广东青年企业家“千企帮千村”行动等。省妇联积极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百千万妇女培训计划”“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百企帮百村”行动等。省农科院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推进科技人才下乡。

9.深入推动城镇社区科普工作。全省各地积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科普需求,不断创新社区科普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表现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社交媒体,围绕群众关注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科学健身、垃圾分类、防灾减灾等社会热点,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普惠民活动,广泛举办科普一日游、社区科普大讲堂、公益义诊、知识竞赛、居民读书会、职工技能培训、科学健身指导、体质测试、开具运动处方等科普服务,组织开展“家庭医生在线”和“好医生健康广东行”公益活动,将科普服务送入千家万户。积极创新社区科普工作形式,在国家和省级科普示范社区中,建设科普中国社区e站,促进科普宣传与社区服务管理有效结合。

10.扎实开展面向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结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和需求,各级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科协等有关部门,推动科学素质宣传教育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举办公务员业务培训、科普报告会、科普讲座和“广东科普大讲堂”巡讲活动。全省各级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定期举办科普报告进党校活动,配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需求,邀请院士、专家做前沿科技发展报告,拓展和丰富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视野。

四、创新方法,深入推进科学素质基础工程建设

11.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加强科学课程、教学装备、师资队伍建设,配备配好科学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深入实施“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实施科学教师培训工程,培训全省中小学校科学类课程骨干教师,举办科学类教师实验能力交流展示活动和教学交流研讨,组织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开展培训观摩交流活动,促进学校在组织能力、课程设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规范发展。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扎实推进“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团队”建设。

12.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科协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继续做好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和科普中国e站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组织“2019年科普信息化项目”推荐评审工作,新确认218个科普信息化试点项目。开展了科普中国e站检查评估工作,举办科普中国e站建设经验交流推广活动,推进社区、学校、乡村、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层单位与“科普中国”精准对接,推动“科普中国”落地应用。与腾讯大粤网合作运营好“广东科普”频道和广东科普微信公众号。开发建设广东新媒体联盟、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等科普信息化服务平台,初步建立全省科普信息化服务工作体系。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创办全国首家专业权威的食品药品科普公益网站——安安网。省体育局完善全民健身网信息服务平台。省消防总队在全国首创“全省高校消防安全网络直播公开课”,培养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单次授课在线访问量达172万。

13.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有新举措。开展“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评选活动,通过初选、网络投票、复选,选出首届“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通过专题网页、创意H5、九宫格海报、朋友圈短视频等创意宣传,吸引超过21万人投票;举办“科学蜂巢展”,现场吸引了超过一万人观展,通过网络直播全平台推送,在线观看人数超过100万,相关文章的总阅读量超过600万次。组建广东科普讲师团,首批讲师团成员108名。讲师团成员积极开展培训、讲座、咨询等科普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各级科普志愿者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社区科普小组,举办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志愿者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基层科普组织、科普示范县(市、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推动科普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省消防总队依托省、市、县三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和镇街政府,组建省、市、县、镇四级消防讲师团,目前共有讲师3213名,采取理论与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为各类群体提供“量身定制”消防培训2万余场次,总课时超过46万,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14.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省科协、省科技厅会同有关地方政府,以“体验科学、探索科学”为主题,举办 “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近三年完成26个县(市、区)的巡展任务,累计接待参观群众100万人次。广州、肇庆、惠州、东莞、湛江、中山等市和广东科学馆,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机动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把科普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东莞科学馆、惠州科技馆、韶关市科技馆、河源市科技馆和阳江市科技馆等5家单位继续被认定为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单位,2018年获补助资金936万元,有效促进试点科技馆展品设施改造升级和服务能力提高。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完成11条南粤古驿道总长740多公里重点线路建设,串联沿线动植物、地质等自然资源科普节点,打造开放式的、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庆期间共接待300多万游客。省林业局在40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宣教中心,22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普教育基地27处,2018年接待来访公众近50万人次。省消防总队打造省、市、县、镇四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共2569处。省科协组织开发编印数字化和纸质同步展现的科普挂图(海报)14部、70种不同规格科普挂图(海报),编印科普活动宣传折页口袋书10万份,提供全省基层科协使用。举办全省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和全省科普剧大赛,做好《科普剧图书案例选集》《快乐科普秀》组编工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联盟,加强科普专业人员的培训,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省自然资源厅、省科学院积极推进所属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各地积极面向公众举行科普一日游、科普自由行等活动,让公众共享和体验科普发展成果。

15.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普工作未能真正做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主要表现在:科普资源短缺、科普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少;农村群众科学素质偏低,山区、欠发达地区科普公共服务覆盖面低;有些地方、部门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措施不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未能有效调动,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

2019年工作计划安排

2019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纲要办的工作部署,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深入实施《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实现2020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5%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行动

1.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大型宣讲行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策部署,围绕“弘扬时代新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1000场以上科普宣讲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走进社区、农村、学校,举办科普报告、讲座,举办百场“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科普宣讲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交流活动等形式,以青少年、农民、城镇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为突破口,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美丽乡村科学传播行动,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充分发挥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社区科普服务体系,坚持群众性、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卫生、环保、安全、体育和法律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活动。

2.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系列活动”。在全省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主题,广泛组织开展全国科技周、全国食品安全周、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全省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日等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重点打造“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新品牌,大力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普及绿色发展、安全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卫生健康、科学健身等科学知识和观念,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发展正能量,促进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普及运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3.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普信息化行动”。发挥“广东科普”微信公众号、微博、“广东科普”频道等示范作用,以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平台、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平台、广东科普新媒体联盟平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平台以及各级科普网站等服务平台为载体,组织全省科普中国社区e站、乡村e站、校园e站、科普教育基地e站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聚焦民生热点和公众科普需求,宣传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4.大力推动科学传播团队建设。认真落实《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通过构建科学传播团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省级学会为依托,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和智力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及专家积极开展科普创作和科普传播,开展全省性、创新性、示范性科普活动,推动形成学科科普品牌,针对学科或行业相关社会热点焦点和突发公共事件,及时领衔或参与开展应急科普服务,为公众解读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件背后的科学知识,传播本学科或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共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以“拥抱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为主题,动员和组织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广东科普讲师团和各级科普志愿者开展弘扬时代新风科学传播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弘扬时代新风活动,组织号召我省科普领域的杰出代表,积极利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向公众传播正能量,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生活。

二、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5.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校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学校科技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竞赛、体验、交流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19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第7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挑战赛和第7届广东省青少年虚拟机器人竞赛,继续开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广东营活动、广东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科学家科普报告校园行等普惠性活动。持续开展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及驿路同游活动,提升青少年文化艺术创作。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中小学特色科学教育基地”和“STEM教育实验项目学校”,推进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科创和STEM教育教改实验,创新科技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水平。加强粤港澳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支持山区、欠发达地区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覆盖面和质量。

6.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科普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科普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科技工作者“上山下乡”科普行动、科普助力经济振兴行动、新型农民技能培训行动、农村科普信息化提能行动和农村科普能力提升行动,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技术支撑。深入农村开展体质测定服务和科学健身知识讲座,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活动。组织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到农村、社区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扶贫服务活动,向群众讲授健身方法、传授健身技能,引导群众科学健身。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开展农村“三下乡”活动、卫生清洁、千乡万村环保科普、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惠农工程,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普及健康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农民脱贫致富、文明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7.深入实施社区科普惠民系列行动。充分发挥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健全社区科普服务体系,坚持群众性、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以社区的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等群体为主要对象,广泛组织开展科技、卫生、环保、安全和法律服务进街道、进楼宇、进家庭活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健全社区科普漂流书屋、科普活动室、创新创客体验馆、科普画廊、科普中国社区e站、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科普基础设施。

8.组织实施“智慧蓝领”行动。加强城镇劳动者技能培训、创业就业培训、职工技能竞赛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深入推动“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特别是产业工人的科学素质工作,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弘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提升城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为更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9.加强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工作。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培训工作,更好满足党政领导干部对现代科技知识的需求。依托各级干部培训院校、党校,指导调动各地办好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技讲坛、科普大讲堂和科普报告会。大力倡导和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读科普图书、听科普讲座、阅览科普网”行动。

三、以科普信息化为引领,推动科普工作转型升级

10.积极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树立开放、共享、融合、互动理念,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基层科普新阵地,构建全省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普公共服务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深入开展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工作,大力推进科普中国社区e站、乡村e站、校园e站在全省落地应用,实现“科普中国”(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和“广东科普”“岭南科普”(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在e站全面推广,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时通讯工具、APP等,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推动科普信息多渠道全媒体传播,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提供精准便捷高效服务。

11.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推动主题科普活动、科技馆服务、科普资源共享以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农村科普服务、社区科普宣传教育等传统科普工作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提升科普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探索融合创新模式,实现科普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信息化,科普工作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科普活动组织和科普成果推广应用信息化。

12.加强科普资源开发、集成与服务工作。聚焦风险防控、污染防治和精准扶贫三大攻坚战,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科普资源征集和表现方式,支持科普科幻创作,鼓励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合作,推动形成一批公众喜爱的基于网络传播的科普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数字化科普资源,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电影院线、多媒体视窗等进行定向、精准推送。开发编印一批科普挂图、海报、图书、宣传册等,在全省机关、公园、宾馆、车站、影院和学校、农村、社区等公共场的科普画廊、宣传栏等进行张贴。开发《广东省公民科学素质读本》,通过开展“广东省优秀科普作品”和全省食品药品微电影、短视频作品征集等活动,完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科普资源在基层使用,提高科普资源使用率和科普受众面。加强粤港澳科普交流与合作,推动粤港澳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13.加强科普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改善和提高现有科普场馆的设施功能。组织实施好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提升科技馆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增加为欠发达地区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南粤古驿道沿线生态修复、垦造水田、地质矿产展示、地质灾害治理、测绘地理信息及动植物等科普节点建设。探索建设科普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型科普基地,推动“广东科普小镇”示范建设,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资源和科普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科普旅游活动。加强社区、农村“站、栏、员、基地”等基础阵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设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企业科技传播产品展示中心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四、加强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4.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调动更多领域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构建地方、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长效机制,加快推动省科普条例等法规政策的制定工作,强化政策、经费、人才保障,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级科协要履行好牵头职能,搭好平台、做好服务,统筹各方、协调联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5.进一步探索社会动员新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军队、企业、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工作,在重大科学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实验室等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推进学术和创新成果科普化。

16.加强科普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普组织体系和示范体系,加强对农村、社区、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高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17.加强纲要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调查研究,完善评估、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各地各部门工作均衡推进,全面完成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目标任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