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路学会参加长大桥梁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
共商桥梁安全韧性提升新路径
8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主办的长大桥梁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本次会议以“技术创新赋能桥梁安全韧性提升”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建设单位、养护机构的2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桥梁防灾减灾大计。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冠雄、广东省交通集团原副总工程师吴玉刚应邀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茅以升研究院院长顾德军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张喜刚在致辞中强调,长大桥梁是国家交通网络的咽喉要道,其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破解桥梁运维期的灾害防控难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峰结合江苏跨江通道建设实践,深入分析了桥梁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呼吁行业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提升桥梁防灾减灾能力。
主旨报告:前沿技术,创新引领
会议期间,多位国内顶尖专家围绕“智能防灾”“韧性提升”“安全运维”三大方向,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院士作《长大桥梁智能防灾减灾与智慧运维》报告,系统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桥梁灾害预警、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前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郭彤教授聚焦《大跨悬索桥火灾场景模拟及结构安全评估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桥梁防火安全方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高通过《桥梁学科发展规划成果宣贯——防灾减灾方向》,明确了行业未来技术研发重点;江苏苏通大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海林分享了“苏通经验”,为大型桥梁运维期灾害防控提供了实践范例;西南交通大学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健分享《跨海桥梁典型灾害预警与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华设设计集团桥隧事业部总工程师周彦锋分享《苏通第二过江通道总体设计方案》。
专题研讨:深入交流,精准施策
8月23日,会议设立三个平行分会场,分别为桥梁多灾害防御新技术分会场、桥梁动力冲击及防护新技术分会场、大跨缆索桥梁韧性提升技术分会场,26位专家围绕桥梁防灾减灾细分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就悬索桥吊索的风致振动控制、桥梁灾损事件的监测预警、桥梁动力灾害的防控、斜拉索的抗火韧性提升、桥梁索与塔一体化检修新装备、深水大型浮桥的多灾耦合作用与动力响应等专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提升长大桥梁的抗灾能力开拓了思路,也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工程考察:实地观摩,学以致用
8月24日,与会代表参观了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的海太长江隧道智慧中心展厅,该隧道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区域,北起南通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线路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全长11.185公里,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的水下盾构隧道,享有“万里长江第一隧”的美誉,此项超级工程在智慧化数据、项目监控、工艺工法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考察了苏通大桥的调度指挥中心,近距离地了解管理人员如何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保障这座享誉中外的桥梁安全运行。
当前,国内长大桥梁已逐步进入运维关键期,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冰雪、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对桥梁结构造成致命损伤,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提升桥梁结构韧性、强化灾害抵御与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研讨,为提升我国长大桥梁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保障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