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远程医疗及AI论坛暨首届亚太区域远程医疗国际论坛在广州举行
让互联网医疗随处可及、无处不在
12月8-9日,由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全球医生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远程医疗及AI论坛暨首届亚太区域远程医疗国际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本届论坛的主旨是“让互联网医疗随处可及、无处不在”。论坛邀请了包括美国远程医疗协会、微软、亚马逊、谷歌等远程医疗和AI虚拟医疗专家,以及德国医学管理专家、国内互联网医疗政策制定者以及远程医疗先行者和IT技术创业者,共享、共议21 世纪互联网医疗在包括政策法规、国际协作机制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创新模式,在互联网+技术平台方面探讨和交流AI 技术如何应用于互联网医疗、创新产品和可穿戴监测设备等。
随着国家卫健委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引导“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各级医疗机构依托优质资源和医联体架构,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希望借助成熟的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平台技术,创新解决14亿人的医疗服务和保健需求。在未来医疗和健康管理实践中,患者希望被认可和被尊重。包括他们的健康理念、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具备的经济条件等等。患者除了期望治好病,同样希望获得良好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管理。这就是互联网+远程医疗的特色优势,人人应当获得的全方位立体医疗健康服务。随着经典医疗服务从公益性服务转型进入消费型服务,以医院为中心的线下服务和以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的线上服务,将为患者和家属、医护人员、健康管理人员和各级医院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疾病健康管理服务。
论坛上,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博士作了《互联网+远程医疗定义、模式、发展趋势》的报告;全美心血管疾病的顶尖医疗机构克利夫兰远程医疗中心负责人Dr. Matthew Faiman 作了《克利夫兰的数字化医疗——快捷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报告;王一飞理事长作了《AI前沿技术与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融合发展》的报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李观明作了《远程医疗在国际紧急医学求援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的报告。
本届论坛还设立了五个分论坛,结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将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做到以安全为前提、以质量为基准、以降低费用为导向等问题。此外,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三个互动座谈,就“搭建国际远程医疗平台的可行性和客观原因”“AI前沿技术与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融合发展”以及“医联体的远程会诊中心服务模式和绩效评估”等展开互动讨论。
据了解,由于医院目前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医院功能架构和远程会诊在业务衔接上尚未梳理顺畅,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多数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存在优质资源(专家)低效使用,部分医生并不积极参与远程会诊。大型三甲医院建立互联网医院的意愿更是雷声大、雨点小。此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IT企业面临着商业运营的纠结。由于没有可持续合理化盈利点,难以为维持必要的技术支持。致使远程会诊中心运营效益不佳。最关键的是承诺医保支付覆盖(部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期盼着明年见到“真金白银”,让远程医疗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若把互联网远程医疗做实在,规模化发展,在方便患者寻医问药的同时,还必须让医护人员也有获得感,有更舒适的环境和合理报酬。否则,医院、医生、患者、医保方和IT技术方都无法务实地体验“互联网医疗”的独特优势。
再从全球看,各国医疗服务体系都面临着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医保和商保难以承受飙升的费用,急需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低效利用,慢病患者随访和社会老龄群体健康管理等问题。唯此,才可能保障医保控费和服务水平及质量。
近年来,医疗健康逐渐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落地商业化的前沿阵地之一。智能医学影像、AI药物研发、虚拟助手、健康大数据等不断变革、突破、创新,AI技术与应用日渐融合。随着5G时代的渐行渐近,历经几十年艰辛发展的远程医疗终将修成正果,开始融入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主流。比如,从2019年起美国联邦医保和医助将部分覆盖远程医疗服务项目。专家预测,2019年开始,互联网+远程医疗将依托5G通讯的拓展应用,以一种超越传统的姿态进入新的转折点——虚拟医疗时代。
在本届论坛上,“广州智慧医疗产学研创新联盟”也宣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