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石油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广东省石油学会>石油专栏>详细内容

南海C盆研究有进展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来源: 【字体:

 

      共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岸砂等7种沉积砂体。这些砂体沉积和烃源岩及盖层间组成了主断式、多断式和斜坡式3种成藏模式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数十个,面积85.2万平方千米,占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50%。南海石油储量高达230亿~500亿吨,天然气储量高达20万亿立方米,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仅在海南近海海域,就分布着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等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达16万平方千米,是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探明石油储量55.2亿吨,天然气储量12万亿立方米。
这里主要探索的是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
     断陷期沉积3套地层
     C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呈北东向延伸,属陆内裂谷盆地。该盆地深水区的形成和发育分为断陷期、坳陷期等多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目前共发现10多条主干断层。深水区位于盆地南侧,水深300米~1500米。区内分布多个凹陷、凸起和隆起,各凹陷走向为北东-南西向。T组沉积属盆地断陷期,构造样式有半地堑和地堑两种类型,且以后者为主。C盆地在断陷期沉积S统、Y1组和T组3套地层。其中,T组自20世纪末发现大气田以来,一直是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其沉积厚度可达3400米。
C盆地地震资料多为老资料,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且品质较差,无井史资料。由于断陷盆地断层复杂,断层两盘地层纵向位移,且因地层高温、高压的存在,导致部分地层破碎,层序地层界面的追踪对比变得十分困难。
        根据美国地质学家韦尔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人员对我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进行层序地层精细划分,结果表明,该思路可成功解决深水区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层序界面不明显、追踪对比困难等难题,可有效建立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层序地层格架。
      精确划分深水断陷盆地层序
      根据C盆地深水区地质特征和实际困难,借鉴我国目前相对成熟的陆相断陷盆地和沉积学研究的经验,研究人员采用盆地北部浅水区单井层序分析与盆地南部深水区地震层序分析相结合、相互验证对比的研究思路。
       具体而言,就是在深水区首先选择品质相对较好的地震剖面,组成联井基干测线网,从凹陷中部地层厚度较大且断层不太发育的位置识别层序界面,然后向凹陷边部对比追踪;在浅水区选择关键井资料,通过岩芯、测井、录井等资料,进行单井层序划分。
       单井层序划分时选井原则是,所选井要位于研究区或邻区,品质相对较好且层序界面岩性和电性特征明显,易于对比。在单井层序划分过程中,井上层序界面的准确识别是问题的关键。
       与测井层序分析类似,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准确识别也是地震层序分析的关键。在地震层序分析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不整合面划分层序界面,除非有精确的古生物、古地磁和同位素资料,应杜绝用钻井岩性分层标定层序界面的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断陷盆地,缺乏区域地震标志层时,可参考本区或邻区钻井沉积旋回特征划分层序;在断层发育区,可参考大套地层的反射波动力学特征划分层序。
       如果单纯依靠钻井岩性分层进行,将会导致串层的严重错误(除非有精确的古生物资料);而单纯依靠地震资料,也很难实现层位的准确标定。研究人员应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主要包括盆地凹陷结构和盆地地层演化等;结合浅水区地震剖面取芯井的岩性、电性特征进行岩-电关系分析及沉积旋回划分,确定单井层序地层界面。
       T组为深水区主要储层
研究发现,C盆地古近系T组层序界面在靠近盆地或凹陷中心,多为平行不整合或整合接触关系;在盆地或凹陷中心,地层齐全,厚度较大;在盆地或凹陷边部,地层逐渐尖灭,这主要是差异沉降作用、局部隆升剥蚀作用,以及盆地发育过程中或后期断陷等作用所致。在凸起或其他构造高部位,由于剥蚀或者无沉积作用,地层可能缺失,导致厚度变薄。同时,局部多个凹中隆和隆中洼的存在,加剧了层序界面及层序厚度在      三维空间上的变化。
      研究人员充分参考了浅水区钻井岩芯地质特征后发现,该盆地深水区T组主要发育丘状、前积、透镜状、楔状等特殊地震相和席状等一般地震相,分别指示盆底扇、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滨海、浅海等沉积环境;成藏模式特征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研究区目的层为典型的滨海、浅海相断陷盆地沉积,沉积期断层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在不同层序的不同体系发育不同类型的砂体沉积,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C盆地浅水区井资料研究表明,T组为深水区的主要储层,生储盖组合条件良好。该盆地东部控凹断层和盆地中西部连片发育的砂体及层序界面上发育的大范围分布的不整合面等,是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重要桥梁,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
        形成3种成藏模式
       从4个层序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来看,C盆地深水区T组共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下切谷、盆底扇、浊积扇、滩坝和滨岸砂等7种沉积砂体。这些砂体沉积和烃源岩及盖层间组成了主断式、多断式和斜坡式3种成藏模式。其中,以多断式成藏模式为主。受盆地断陷期断层发育作用的影响,在靠近控凹断层附近,多发育扇三角洲、斜坡扇和浊积扇等沉积;在靠近深水区南、北边缘滨海相范围内,发育滩坝砂体,砂体连片,连通性好。
       就层序地层角度而言,在各层序高位体系域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下切谷、斜坡扇、盆底扇和浊积扇及海侵体系域发育的滩坝等处,是有利砂体发育区域,而海侵体系域广泛分布的泥岩,则是有利的烃源岩。有利砂体与海相泥岩在时空上有效配置,可形成众多的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