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广州大学开展科普活动
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到来之际,省环境科学学会牵头启动系列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月期间,学会将联动分支机构、地市学会、会员单位,开展近50场科普活动,三大在行动科普活动中,“省学会在行动”专题组织13场,“会员、分支机构在行动”专题组织20场,“地市学会在行动”专题组织10场,以专业之力点燃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热情。
此次聚焦广州大学,了解该校让“绿色理念”成为新生第一印象的优秀科普事迹。
精准发力:让“绿色理念”成为新生的第一印象
为帮助新生扣好校园环保生活的“第一粒扣子”,广州大学将垃圾分类宣传融入迎新环节,实现精准覆盖与暖心引导。
热闹的迎新现场中,垃圾分类宣传摊位成为人气“打卡点”。志愿者们通过发放宣传折页、现场讲解和趣味问答等方式,向新生与家长普及分类知识,让“随手分类”成为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课。
迎新期间,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等积极参与志愿者,组成科普小分队走进新生宿舍,开展“一对一”宣传。他们细致讲解校园垃圾分类规则,并重点介绍“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使用方法,暖心帮助新生迅速融入绿色校园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老生的分类意识。
全校联动:共上环保“开学第一课”
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学校精心策划、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确保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开学第一课”全覆盖、全员参与。
学校提前通过官方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垃圾分类相关通知与科普内容,完成线上预热与广泛宣传,为垃圾分类系列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除了组织各学院在班会课上加强垃圾分类和绿美校园科普外,在9月7日,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宿管员、保洁员近50名代表,在兰苑绿岛集中观看了2025年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秋季“开学第一课”回放,以点带面,激励更多师生主动观看学习,推动垃圾分类教育入脑入心,携手共建低碳文明的校园环境。
强化内功:打造垃圾分类“最强后盾”
一场成功的环保实践,离不开背后坚实的支撑力量。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学校还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性的培训。通过有奖互动、理论学习和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自身职责,提升了专业技能,并号召全体环卫人员争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宣传者和实践者。通过积极打造“环保先锋队”,为全校垃圾分类工作的提质增效夯实可靠的基础。
从迎新现场的热情科普,到宿舍区的细致讲解;从面向全校的“开学第一课”,到垃圾分类团队的默默奉献——学校“垃圾分类,绿色启航”2025年秋季环保行动,已悄然蔓延至校园每个角落。这场线上线下联动的绿色浪潮,不仅帮助新生快速适应环保生活,更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责任感与行动力,让低碳环保蔚然成风。这不仅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迎新活动,更是一堂深刻的环保教育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实现垃圾分类环保教育融入师生、扎根校园,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素养与风尚,为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