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土地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会之窗>广东省土地学会>学会动态>详细内容

广东省土地学会坚持改革创新 增强学会生机活力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2日 来源:广东省土地学会 【字体:

广东省土地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自2002年6月换届后,按照要把学会建设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参谋部”、成为土地科技工作者之家、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的思路,致力于改革创新,坚持抓好学术研究和交流,积极为土地管理中心工作服务,使学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活动经常,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先后被广东省科协评为先进学会,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先进民间组织。学会秘书长也被评为先进学会工作者。

一、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推进学会规范化建设

广东省土地学会成立于1985年,十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学会的各项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新一届理事会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意走改革之路,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2002年开始,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组织体系的改革。过去土地学会组建范围只限于国土系统和大专院校,覆盖面很窄。第四届理事会打破这个框框,进行了改革,扩大横向网络,把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凡是涉及土地业务的单位都纳入学会的组织机构,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更应吸收进来作为理事单位或常务理事单位,强化他们的土地政策意识,使其在开发利用土地中遵纪守法。组织覆盖面扩大后,会员从原来的770多人,扩大到400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达到110多个。这样,不仅队伍得到发展壮大,且土地宣传教育面更广了,关心研究土地的人多起来了。同时,会员和团体会员数量增加,会费收入也相应增加了。

2、运行体制创新。省、市、县三级学会各自为战,封闭活动,对工作十分不利,如何做到组织独立、资源共享、上下互动,这是新形势下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实现垂直式的开放组织体系,把市、县两级学会会员会籍统一管理,重大活动纳入省级的活动计划中,实行上下联动,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培训、学术服务。每年省学会都与市、县国土部门和学会举行一次高级论坛或者共同调查研究土地管理中出现热点、难点问题,为政府出谋划策,既培训了会员,又活跃了学会的活动。

3、社会服务功能的创新。学会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垂直服务。主要是为国土系统服务,包括按照完成政府机关转移或委托的职能业务和学会主动为国土工作分担忧愁,积极进言献策做好参谋的服务。其次是横向服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团体会员的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实行有偿服务。其次是对外服务。主动与港、澳、台和外国有关学会、协会合作,不定期地举行学术交流,传播我国我省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吸取港、澳、台和外国管理土地的成功经验,做到双向服务,取得双赢效果。

二、突出重点,抓好学术研究和交流

1、办好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或高级论坛。每年学会都组织一次学术年会或高级论坛。还积极参与中国土地学会和广东省科协举办的年会。几年来,共先后组织土地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和专家撰写学术论文339篇,其中115篇获奖或被选编入书。2002年举办学术年会,共组织论文149篇,参加人员达160人。会议邀请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党委书记黄小虎研究员、武汉大学刘艳芳教授等专家到会指导,分别作了《土地与社会主义经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报告。2003年学会与省厅规划处及佛山市南海区国土资源局一起承办了中国土地学会规划分会的年会,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和规划专家及各省规划处长共80多人参加了会议。2005年,为配合国土资源大调查,促进新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推动土地调查技术学科的发展,学会承办了中国土地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国土资源部地籍司领导及全国各地专家、学者170多人参加,共征集论文148篇。2005年,学会组织开展广东省土地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反复筛选和评审,有33篇被评为优秀论文。2007年学会与佛山市国土资源局联合举办了以“维护土地权益、节约集约用地、坚守用地红线”为主题的广东土地高级论坛及学术年会。来自省内的有关专家学者、学会会员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宪忠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王万茂分别作了题为《物权法与我国地权制度的促进作用》、《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型社会》的学术报告。专家学者也分别就《房地产开发中的几个用地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房地产业》、《征地制度改革与农民利益保护》、《从物权法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专题进行了交流。佛山日报、佛山电台、电视台、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都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学会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共同举办了节约集约用地与房地产开发为主题的高级论坛。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小虎、国家土地监察广州局局长束伟星等领导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分别作了讲话和专题报告。中国国土资源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对论坛都作了比较大篇幅的介绍。2009年,学会举办了以城乡统筹规划、明确土地产权、严格用途管制、保障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高级论坛。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共征集论文30多篇。会议邀请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必良作了专题报告。此外,学会还组织了30多篇论文参加了中国土地学会、中国科协和广东省科协组织的学术年会,有3篇在会上作了发言,有一篇被评为三等奖,有7篇入选论文集,有一篇分别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土地》杂志刊载。

2、创办刊物、出版图书,做好科普及宣传工作

2002年申请创办了学术性双月刊《广东土地科学》。自创办以来,已出版了39期,每期都免费发给全体会员及全国各省土地学会、各省规划院、相关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国土资源系统的有关领导和部门。目前,该杂志已拥有一定声誉,并得到国内学者专家好评。2003年起分别成为广东省及国土资源部国土专业评定中高级职称时所认定的专业刊物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土地科技工作者投稿。2006年4月,《广东土地科学》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审核同意,已成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网络出版期刊。

为了普及土地管理知识,几年来共编辑出版四本书。2003年出版了《21世纪地政研究与探索》,免费赠送每个学会会员,为广大会员进行专业知识充电。2003年出版了大型工具书《土地管理工作实务》,并免费赠送给会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广东省主管国土的副省长许德立分别为该书作了序。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为该书题词。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随后也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为了帮助土地管理工作者学习、理解、落实这些具体规定,学会组织编写出版了《最新土地管理改革问答》(上、下册)。2009年学会组织编写出版《土地管理知识大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为该书作了序。

此外,学会还建立了独立域名的网站。网站设立了学会简介、学会组织、学会快讯、热点探讨、学会论坛、学会杂志等栏目。拟摘要刊出当前较为热点和前沿的理论研讨文章,并把每期《广东土地科学》的内容放在网站上。网上论坛可供发表有关探讨的帖子,为广大会员和土地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

3、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围绕土地科技及土地管理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对台、对外学术交流考察。经省台办、省外办、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先后组织部分会员赴台湾、澳新、美国、西欧、北欧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每次均有明确任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大学或研究机构组织安排的学术讲座研讨和实地考察,为促进我省与台湾地区及国外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交流合作,促进我省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拓宽了交流平台。2003年,组织会员参加海峡两岸法制研讨会。重点对台湾区域计划与非都市使用管制、农业发展条例与农地保护、农地重划条例与市地重划实施办法、都市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以及土地征收条例、地权条例等进行了交流研讨。2004年,组织会员赴台参加土地整治与开发学术研讨会。2005年以后还先后组织会员学习考察了美国的土地产权管理和土地资源利用、澳大利亚的土地登记制度和地籍信息管理、西欧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通过对外交流,不但宣传了我国我省的土地管理方针政策,也学习和借鉴了台湾、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三、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主动破解热点、难点问题

1、承办地方志编修工作。广东省志《环境·资源》卷是省政府2002年下达给省国土资源厅的任务。《环境·资源》卷内容记述的时间统一规定的时限是:上限为1979年,下限为2000年。时间跨度22年。全卷由省直属11个厅局共同完成,省国土资源厅是牵头单位,省国土资源厅把任务委托给学会完成。学会专门成立了11人的编写办公室,秘书长任主任。编写办公室除负责统筹全卷编写工作和撰写土地和测绘两个篇章之外,还要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督促省直11个厅局的撰写进度和质量。8年来,卷编写办公室,狠抓拟定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主动收集、整理22年的有关资料,积极搞好11个单位的协调联络工作,使修编工作进展顺利,不但进度较好,而且质量较高。多次受到省方志办的表扬,并在全省方志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2008年已完成了86万字《环境·资源》卷的送审稿。2009年省方志办把《环境·资源》卷作为优秀志书报送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评读。2009年10月份,中国地方志在安徽召开了全国第二轮地方志编写经验交流会,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在会上介绍了《环境·资源》卷写作的经验。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委托12个省方志办和2名方志专家对《环境·资源》卷进行了评读,一致认为:志稿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观点正确、内容丰富、设计精巧、文字简洁,“是一部比较成熟的志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省志”、“志稿是一部成功之作”。

2、发挥智囊团作用,为土地管理献计献策。2003年,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联合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就《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行办法》研究项目,组织了调研组赴广州、佛山、东莞、清远、中山、惠阳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与当地国土局领导和各相关科室业务人员进行了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同镇国土所、镇、村领导、用地企业等各个层面的人员进行了广泛接触,了解当前集体建设用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行办法》。为了减少和避免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又组织广东省土地规划院、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广州大学的专家就我省试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了系列专题研究,包括试行流转政策后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城市土地(主要是规划区内的)管理及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对策;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预测、评价,以及集体所有者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利用、管理的建议对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的影响及相关的政策研究。学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各个专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专题研究成果除上报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部门作为制定政策参考外,还为修改《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行办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2004年,经反复修改完善后,《试行办法》上报给省国土资源厅,由省厅修改后上报省政府。2005年10月1日由省政府颁布实施。这项工作得到广东省科协的高度评价,并写入省科协的年度报告中。2004年,学会与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联合开展《征地制度改革研究》课题调研,课题组到佛山市、广州市、番禺区、荔湾区等地进行了调研,重点与番禺区国土局共同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番禺区征地的经验教训,对征地范围的界定、征地补偿问题、征地程序等征地制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和解决办法。2005年完成了《广东省土地征用征收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及相关研究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研究的理论文章已被《中国土地》杂志刊用。

3、抓业务培训。2002年12月,学会与中国土地学会、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省国土资源厅规保处在肇庆市联合举办“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培训班,省内各市县国土系统分管领导和从事规划工作的干部、业务人员共15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结业证书。2006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全省各级规划修编工作的技术指导,规范技术标准,学会承办了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和广东省人事厅联合举办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新技术应用研修班”。全省300多规划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结业证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