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注水,不注CO2,注氮气驱油
注气替油是西北油田在面临塔河老区油井高含水和注水失效等一系列“衰老”症状时,采取的一项革命性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老区的采收率。
去年以来,西北油田在塔河老区缝洞型油藏中优选18口井实施注气替油,15口有效增油,累计增油1.03万吨,目前注气井日产油200吨左右。
注气替油技术的成功应用,让塔河老区再次焕发青春容颜。
TK404井是西北油田的第一口注气替油试验井,该井2012年4月注气措施后开井获得良好的增油效果,首轮注气就提高采出程度0.52%,给了技术员们极大的信心。
“这口井的试验成功,从实践证明了油藏上‘阁楼油’的存在。”西北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油工艺研究所副所长曾文广介绍说。“阁楼油”是技术员们对油藏储集体顶部剩余油的形象称呼。
经过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后,注水替油成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注水轮次的增加,注水替油效果越来越差。
而注气替油是和注水替油的驱油方向相反的一种替油方式,通过向油藏内注入氮气,利用氮气与原油不混相的性质,形成人工气顶,由上往下驱替水驱无法波及到的储集体顶部剩余油,同时抑制底水锥进,达到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继TK404井注气措施成功后,第二口注气替油井T416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两口井2012年就累计增油3445吨。
注气替油的使用,盘活了老区多口注水失效井,让老区发展进入了新的开发阶段。
注气替油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其中包括重力驱、膨胀作用、非混相驱、补充地层能量等作用机理。
“经过我们现场试验总结发现,剩余油的类型和规模是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残丘型储积体增油效果最好。”曾文广说。在已实施的注气替油油井中,TK404、T416和TK7-619CH三口井均为残丘的储积体类型,注气阶段增油均在1000吨以上。
对于超高压的注气替油技术,相关的配套设施至关重要,在室内评价和现场实践过程中,技术团队不断摸索,优化配套工艺和参数,安全得以保障的同时,经济性得到显著提升。
工程设计的注气机采一体化管柱,就满足了油井注气后直接转抽生产的需要,避免注气后再换管柱等作业,大幅降低注气作业成本,可节约40万元以上。
而相应的注采一体化井口,也满足了油井注气后直接转抽生产的需要,单轮缩短占井周期3天以上,有效降低注气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油井利用率。
据了解,塔河油田目前注水替油井数占到总井数的44.5%,而效果变差和失效井已达177口,占注水替油总井数52.6%。
“我们通过统计后发现,随着注水轮次的增加,注采比逐步上升,吨油耗水比越来越大,替油效果逐渐变差,直至最后失效。”技术大拿曾文广只拿数据说话。
“这么多注水失效井,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将这些低效失效井利用起来,将是巨大的增油潜力。”赵习森对开发前景很乐观。
今年以来,西北油田注气替油已实施17口井,累计增油达6000多吨。
据曾文广介绍,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西北油田还将优选45口注水失效井开展注气替油,完成5万吨的年度增油目标,力争实现增油8万吨。
“我们还将优选2到3个单元开展注气驱油试验,5万吨的目标,没问题。”对完成年度目标,曾文广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