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科协联合举办“公园里的四季”生态科普导赏活动
6月28日,“公园里的四季”生态科普导赏活动在广州兰圃芳华园举办。60余位青少年与园林爱好者在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揭开园林生态系统的运作奥秘。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协主办、越秀区科协协办、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承办,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广州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珠光街道办事处、广州市珠光街“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等单位支持,并得到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的助力,形成“专业机构引领+社区力量参与”的科普生态链。
“入口门栏采用人工塑竹工艺,既还原了竹的自然形态,又避免了真竹易腐的缺陷。体现了岭南建筑对气候科学的智慧应用。”风景园林设计高级工程师许哲瑶蹲身指点青少年观察入口景门细节,与此同时展开生态科普:“庭院四周种植的黄金间碧竹和佛肚竹,其叶片蒸腾作用可增加周边的空气湿度,形成舒适的微气候。”芳华园可谓岭南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与芳华园“一份图纸,两地建设”的“中国园”曾于1983年获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金奖、联邦园艺建设中央联合会金质奖。
在开展“我为兰圃献一策”环节,青少年们根据刚刚的参观记忆,分组绘制芳华园的平面图,并根据自己的体验为芳华园的改造提出了建议,如增加洗手钵,在出口处增加公共卫生间等等。在“四季芳华”模型制作中,初中生李同学通过分层拼贴植物模块,理解了“主景树-配景树-地被层”的立体生态结构——这种配置不仅符合美学构图,更能通过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段差异,提高群落光能利用率。李同学一边拼接模型一边感慨:“原来每一块砖瓦、每一道雕花都藏着故事和巧思,这比课本上的知识生动多了!”通过亲手搭建,参与者不仅掌握了园林建筑的结构知识,更理解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科学适配关系。而扇面书画体验区,墨香与兰草芬芳交融,青少年们以彩铅描摹船舫和方亭,并用科学绘画的形式呈现“生物与园林的互动关系”,最后亲笔题下“四季芳华”等书法小品,将园林生态学知识、园林美学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据悉,“公园里的四季”科普活动融入“百千万工程”战略布局,紧扣《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以越秀老城区公园为载体,构建“科普+生态+教育”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让生态价值转化为新质生产价值,进一步激发“老城市新活力”。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促进城区融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以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后续系列导赏将继续以“科学眼”解读城市公园,让市民在草木砖石间读懂生态智慧与千年文脉的交织密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