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基层科协>广州>广州市>详细内容

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年度会议召开

2025-07-02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6月19日,由广州市科协指导的广州科技传播联盟2024—2025年度专题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聚焦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普产业建设和科技形象塑造,旨在加强广州地区媒体、高校、科技企业、科普基地等平台和科普达人、专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共商共议,实现互学互鉴,为广州科技传播事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为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注入新活力。

前瞻谋划,构建科技传播新生态。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借力新质生产力驱动广州科技传播行业和科普产业深化发展?首先要做到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新生态,激发新活力。

近年来,广州科协主动作为、前瞻布局,通过联动和整合广州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科技企业、科普达人等有关科技创新和科技传播资源,发起组建广州科技传播联盟。联盟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科普传播新模式,打造社会化协作、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促进广州地区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科技传播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传播的跨界合作,激发科技传播新动能,打造科技传播新生态。

本次会议对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年度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目前,联盟已吸纳了50余位成员加入,在开放合作、共享资源、打造IP活动、信息发布、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效。在广州科协的指导下,联盟2024—2025年度相继成功举办了“云山登攀”嘉年华、科普新媒体传播力盘点等多个IP活动,系统梳理了本土优秀科普新媒体作品和科普新媒体账号,发布广州科普新媒体影响力解读报告,挖掘创新经验,全面展现广州地区科技创新的活力、能力和魅力,持续为广州科技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洞察前沿,把握科技传播新趋势。会议围绕“科技传播的价值挖掘:从科普产业发展到科技形象塑造”会议主题,主办方邀请了两位专家现场进行分析解读。其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曹轲教授立足国家政策法规和广州科技传播生态的发展趋势,结合《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5)》编撰工作,对广州科技传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讲解。曹轲教授强调,通过构建多方参与的科技传播评价体系,能够推动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融入广州城市基因,促进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据悉,该指标体系是国内首个科技传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为科技传播的量化分析、效果评估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并用数据展现了广州科技传播的阶段特征、特色优势、发展趋势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王皓教授则围绕人工智能等高阶前沿科技在科技传播中的创新应用、模式探索、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解。王皓教授结合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案例、行业热点话题等,分析和探讨如何有效借力高阶前沿科技赋能科普产业发展及城市科技形象建设,他认为,AI大语言模型的流行是大势所趋,对大语言模型的有效应用将为科技传播工作带来助力甚至推动革新。

共商共谋,聚焦科技传播新机遇。会议期间,两名联盟成员代表现场作工作分享。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教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许学猛教授围绕健康科普工作作分享,重点介绍了其近年对肌骨健康科普的创新实践和体会。华南农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周彝馨结合岭南传统建筑、历史村落研究与文化推广作分享,她提到,许多岭南古建筑悄无声息湮没,她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准确、清晰地记录和传播。此后,与会代表更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广州科技传播工作、科普产业发展、科技形象的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探索依托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传播效能的有效路径,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务必持续聚焦新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各方资源,积极赋能广州科技传播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有与会代表提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科普内容创作、精准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但需注意警惕人工智能潜在的内容风险和传播风险,防范虚假信息、“AI幻觉”等问题,维护科普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与会代表热议,科技传播在塑造城市科技形象方面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需要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挖掘科技传播价值,提高科技传播效能,提升公众对广州科技发展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和资源汇聚,为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