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公布
近日,省科协、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省国防科工办公布了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小男等10人入选。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等6个单位组织开展了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经过广泛发动、层层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会等程序,确定了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人选。
此次遴选的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战在科研与科普一线,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医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具有广泛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广东高质量发展,在前沿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成果转化、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等领域,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瓶颈制约、攻克重大科技问题,助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百千万工程”及乡村振兴,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服务民生福祉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朱伏生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农兴中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 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李小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瑞爱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
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侯兴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
高 平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主任、教授
赖毓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廉玉波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附件:
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事迹简介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李小男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小男主要从事中微子实验物理、数据获取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组织开展了我国最大的地下实验洞建设,为我国大科学装置以及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其中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还入选Science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他还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江门市“侨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大亚湾实验是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李小男参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设计、建造、调试及后期运行工作。他创造性提出用实时Linux系统替代,大幅降低成本。大亚湾实验的成功使我国的中微子物理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它使我国的中微子研究“从无到有”,并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建设中,李小男既是研究员,又是工程管理者。他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多盯一盯”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甘坐冷板凳”,亲自深入地下700米施工现场,在高温、熬夜等极端条件下坚守岗位。他对混凝土衬砌施工连续4个月“每浇必查”,在38℃高温环境下严格把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确保了这个大科学装置如期建成,打造了一个探索宇宙奥秘的顶级平台。
侯兴亮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
侯兴亮围绕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植物发育与抗性响应等基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为外界环境如何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适应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重要指引,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荣誉。
面对作物高产优质品种培育及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与他人协同攻关,阐明了不同纬度地区和季节光周期信号调控大豆开花与种子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面对甘薯抗虫资源多样性不高的问题,他带领研究团队聚焦甘薯重要性状遗传基础与高效精准育种技术的研究。他扎根田野,花费多年时间在虫害流行严重的华南地区搜集不同的甘薯材料,并进行抗虫评价,最终发掘了甘薯第一大害虫甘薯小象甲的天然抗性基因及其抗虫机理。他利用抗感种质构建F1遗传群体,同时克服了控制条件下抗虫表型难检测、不稳定的困难,建立了稳定的甘薯小象甲抗虫可控评价体系,最终成功定位并克隆了两个甘薯小象甲抗性关键基因,该成果登上Nature Plants封面。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祖国大地,侯兴亮始终以坚定的信念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以炽热的社会情怀扎根田野,在实验室与田垄间为粮食安全筑起科技防线。
高平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主任、教授
高平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领域深耕三十余年,将“一张薄膜”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她拥有近20项发明,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她敢为人先,通过调控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出具有颠覆性性能的宏观材料。她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首次提出“三阶段强化模型”,揭示了纳米复合材料中同步增强增韧的机制;开发出的2D超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不仅具备超高强度和透明性,还兼具透气性和防菌特性;通过调控碳纳米管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分布,开发出防弹纳米纤维。她带领团队研发的高透明口罩,能过滤99%的病毒和细菌,同时保持低呼吸阻力。新一代电池隔膜技术则突破了新能源领域的难题。
她曾拒绝国外企业的高薪邀约,将核心专利留在中国,只为“让技术服务于国家需求”。在教学中,她也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社会责任。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好科技,高平始终践行这一理念,用“一张薄膜”的厚度,铺就科技向善的广度。
面向经济主战场
廉玉波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廉玉波从事一线研发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电动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化和产业化。主持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和系列化高性能电动汽车,他带领团队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面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世界性难题,他首创无模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行业竞相模仿的标杆,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部件国产制造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185项,并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主持起草8项国家标准,代表中国牵头制定首个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陈瑞爱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
陈瑞爱长期深耕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和动物疫苗技术研究与成果产业化,获发明专利106件和新生物制品30个,制定行业标准3项,发表论文177篇(含SCI 67篇),编写著作8部;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她专注于产学研融合创新,聚焦畜禽重要病毒病疫苗创制与产业化,破解严重制约家禽发展的难题;解决传统疫苗生产工艺落后、质量不稳定、副反应大等关键技术产业瓶颈,建立了禽流感监测预警、疫苗开发和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开发了新型禽流感、猪蓝耳病、鸡球虫和马立克氏病、非洲猪瘟诊断试剂盒等疫苗,发明了抗原大规模制备创新工艺,创建了产业化整套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产业化创造收入238亿元,实现科技创新保障畜禽产业健康发展。
她急国家之所急,在2004年禽流感疫情中临危受命,带领团队昼夜攻坚90天,冒着感染风险快速实现疫苗产业化,为国家提供了将近60亿羽份禽流感疫苗。她还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以科技创新服务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以来,她深入肇庆18个镇33个自然村,倾听民意民声,解决实际问题,以产业振兴推动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农兴中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农兴中主要从事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和科研工作,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荣誉。
2004年春节,当万家团圆时,作为三号线设计总体,他却在林和西站工地攻坚克难。面对暗挖隧道技术难题,他创新提出“多导洞平行作业法”,优化围护结构设计,用科技破解路面沉降难题,最终让广州地铁3号线——全国第一条最高时速120公里的地铁快线如期开通运营。
2021年,他再次刷新纪录:带领设计团队设计我国首条最高时速160公里的全地下市域快线——广州18号线。他们创建了“地铁+城际”跨制式融合的技术标准,打造高速度、大运量、高密度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网络层级体系和系统制式的空白,实现了南沙到广州城市中心30分钟快速通达!
30多年来,他主持2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率领设计团队攻克溶洞强烈发育城区修建地铁、隧道近距离穿越高铁等难题;研发的轨道减振降噪技术让地铁更安静;创建的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关键技术让地铁更低碳节能。
朱伏生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朱伏生长期从事移动通信系统及核心芯片研究工作;累计主持承担部省级重大项目6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项目13项;授权国内31发明专利项,PCT专利1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项。
他首创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体系,推动我国专网通信从“听得见”迈向“看得清”的时代跨越;攻克6G太赫兹通信世界性难题,研制的原型系统让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标准争夺中赢得先机;突破“用4G工艺做5G芯片”的技术极限。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成功研制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5G/6G处理器芯片。
“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在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朱伏生常说的话。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立下军令状:“必须让中国的通信设备装上中国芯!”三年攻坚,上千次试验,最终交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答卷。如今,这项凝聚着自主创新智慧的成果通过工信部严格测试,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场景,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筑起安全屏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林浩添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林浩添深耕眼病防治和人工智能诊疗领域,取得多项颠覆性创新成果并落地应用,发表学术论著20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和软著50余项,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等多项荣誉。
在刘奕志教授的带领下,林浩添团队攻克世界难题,创建了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晶状体的新技术和白内障新疗法。该成果在Nature杂志发表。
数字医疗可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是破解致盲眼病防控难题的创新途径。他带领团队深耕医工交叉研究,积极推动医疗健康的数字智能化升级,突破关键技术壁垒,自主研发系列眼病智能诊疗技术、5G智能巡诊车和眼科手术机器人,联合华为发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构建的眼科大模型ChatZOC;为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应用,构建智能新型“三级诊疗”模式,解决眼病的规模筛诊难题,推动实现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优质眼健康服务。让科技力量持续赋能人民健康,林浩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情怀。
孙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
孙剑主要从事慢性肝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优化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他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羊城好医生”荣誉称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等荣誉。
我国乙肝防治长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孙剑的梦想是希望摘掉中国乙肝大国的“帽子”。他带领团队构思出乙肝患者治疗“路线图概念”的新策略,并牵头开展了由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导的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提升乙肝治疗效果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他还致力于肝癌早筛早诊,带领团队长期追踪目标人群,系统收集数据并构建模型,以实现对肝癌风险的提前研判。
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这是孙剑常用来教导学生的话,他自己亦以身作则。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带来一点点进步,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孙剑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真实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他还多次主动请战“抗疫”,以“临时党支部书记”身份冲锋在前,奋战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践行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医者使命。
赖毓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赖毓霄深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兴产业,聚焦骨植入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工作,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3D打印活性复合可降解骨修复材料的创新研究;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金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中国专利奖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征程。作为全新的三类植入医疗器械,3D打印含镁可降解骨修复产品没有先例可循。上千次的配方调试,无数个昼夜的测试优化,赖毓霄团队勇闯科研“无人区”,用执着与智慧赋予材料完美的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她创新性地研发了新型活性骨植入材料,突破性地揭示了其生物学调控机制;攻克了功能结构与活性多组分一体化3D打印技术,使材料能够智能匹配骨与血管再生的多阶段需求。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她始终推动着科研成果转化。她带领团队联合创办高科技企业,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镁高分子骨修复材料推向临床,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