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协新闻>要闻>详细内容

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圆满落幕

2025-10-24 来源:省科协科普部 【字体:
阅读:

随着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成果汇展、全省科普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及科普夜市的成功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以下简称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画上句号。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成效。

9月4日,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动仪式在位于广州最旺商圈的正佳广场举办,27个联合主办单位的有关领导、500多位市民代表出席,现场向2024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发证书、发出新质生产力科普倡议、开展大科学装置科普报告,4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联动正佳广场丰富的科普资源,开展为期4天的集中展示和现场服务,市民在逛街的同时就可玩转科普、享用名医义诊等。现场活动进行了图文和视频直播,吸引了11.6万人次市民现场参与,媒体曝光量超过1.52亿次。

广东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成果汇展、全省科普工作交流研讨活动于10月17-1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既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21个地级以上市科协、科技局分管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交流研讨活动,也有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活动。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宣传,横向联合、纵向联动的“国之重器联合行动”等九大联合行动和各地级以上市组织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成果展示,还有30多家热心单位提供现场科普服务。首次开展的科普夜市更是惊艳亮相,500架无人机在广东科学中心夜空献上精彩的科普表演,中央舞台的科普秀、科普剧频频赢得市民欢呼和喝彩。活动线下参与1.2万人次,媒体曝光量超过0.57亿次。

全省亮点纷呈。一个多月来,南粤大地处处涌动着科普热潮。第六届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热透全省,参赛总人次近6000万。在广州,2000多场活动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参与和体验,发布的广州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价体系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举办南山科普大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与高福、徐涛、李兰娟等两院院士带头讲科普。在深圳,600多场活动吸引1000多万人次参与和体验,开馆才5个月的深圳科技馆成为活动重镇,入馆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发布科普十大典型案例等重头戏再次掀起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的热潮。在东莞,科创科普产业展示会吸引了100多家科普企业参加,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举办系列科普活动。在江门,大科学装置科普视频《“中微子实验”每天捕捉50-60个“幽灵粒子”》在抖音爆款,流量突破1000万+。在粤东汕头,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与青少年学生联袂呈现“科海扬帆 艺彩纷呈”科普节目汇演。在粤西湛江,围绕科技先锋、海洋科技、绿色智造、智慧农业等多个主题,举办“向海图强·智造湛江”科创成果展。在粤北清远,180多场科普盛宴覆盖8个县(市、区),点燃全民科学热情。在云浮,组织科学秀、机器人舞狮、航模飞行等科普展演进入校园,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兴趣。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积极行动,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活动。省健康科普促进会组织280多名专家教授,连续四天在正佳广场开展义诊。省眼健康协会深入梅州、中山等地,开展视力健康主题科普活动,现场服务2000多人次。

三大特色托起广东新科普。一是突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把“两翼同等重要”落实到活动的组织举办中,既把独具广东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科普放在重要位置,也突出搞好事关百姓工作生活的民生科普。二是体现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协同。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两个省级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安排在龙头科普企业——广州正佳广场举办,成果汇展安排在龙头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举办。东莞举办科普产业博览会。长隆集团、正佳广场等龙头科普企业采取切实举措,把9月办成“企业科普月”。三是推动大科普格局扩容提质。省科协、省科技厅等27个省直单位联合印发广泛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的通知,带动全省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及各界社会力量积极组织举办全国科普月活动,全省共举办活动3000多场次,线上线下参与8000万人次,活动场次规模再创新高。

三大成效彰显科普新魅力。一是创新机制构建广东大科普格局。以“1+1+5+N”的创新形式,横向联合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纵向联合省、市、县、镇、村,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省级主场活动的核心引领,联动省、市科普资源,打造新时代广东科普矩阵。二是创新形式增强科普吸引力。广泛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时代科普新理念新技术,推出沉浸式科普体验,突出科普活动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引导公众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参与”,融合科学与艺术、科普与旅游,通过科普文艺表演、科学实验秀、科技艺术展览等形式,提升活动的参与性、观赏性与感染力。三是全方位宣传提升科普影响力。积极拓展科普活动宣传渠道,既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又运用依靠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新媒体,还利用城市人流量密集的公共交通枢纽、城市地标等宣传资源,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科普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图片17

广州发布广州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价体系

图片18

深圳发布“深圳十大科普典型案例”

图片19

广州实验室、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于2025年9月6日,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办南山科普大会。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