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启动筹建生物医药概念验证协作平台 破解医院成果转化难题
2025年10月17日,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概念验证工作委员会第一次筹备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启动全国首个跨机构、跨领域的概念验证协作平台筹建,汇聚创新资源,助力破解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卡脖子”难题,为全国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提供“广东方案”。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概念验证多为单一机构“点状探索”,一些地方、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院虽有零星尝试,但缺乏跨单位协同机制,尤其医院大量优质临床成果因“缺验证数据、缺转化路径、缺资金支持”,长期“沉睡”在实验室。据行业调研,国内超90%的医院科研成果因未通过符合产业标准的早期验证,难以对接企业与资本,而此次广东筹建的协作平台,正是瞄准这一核心痛点。
作为全国首创的协作型平台,该平台有三大突破性亮点:一是资源整合维度广,发起小组由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胡文浩教授牵头,由广州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南理工大学、琶洲实验室(黄埔)、深圳湾实验室等多领域专家共同组成,委员会还将广泛汇聚三甲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顶尖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概念验证全行业资源,构建“医院临床需求+科研机构技术支撑+产业资本助力”的闭环;二是服务医院定位准,首次将医院作为核心服务对象,针对医院成果“临床适配性不足、转化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定制化提供验证设计、路径规划、基金对接等全流程服务,例如联动早期基金为医院成果提供专项验证资金,建立“成果筛选-验证评估-产业对接”的标准化链路;三是标准建设领先性强,将率先启动生物医药概念验证团体标准立项,从成果筛选指标、验证流程规范到转化评价体系,形成适用于医院成果的验证标准,规范、引领、推进概念验证事业发展。
目前许多医院的药物递送、诊疗器械创新成果,因缺乏产业认可的验证数据难以落地,而平台将整合多学科力量,构建临床前验证模型,让医院成果“用数据说话”,既提升转化效率,更能为全国医院成果转化提供可复制的协作模式。此外,平台将打破“医院单打独斗”的转化困境,牢牢把握政策红利窗口,把广东的临床资源优势与概念验证深度绑定。通过建立专家智库、联动早期基金,为医院成果提供“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关键支撑,推动项院优质成果完成验证并对接产业,加速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从“分散探索”迈向“体系化发展”新阶段。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柳夏林,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王昊,中山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王建船,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谢龙汉,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周耀旗,中山大学药学院赵文镜,以及学会副秘书长张璐、学术部、项目部、组织服务部相关同志参加会议。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