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基层科协>湛江>吴川>详细内容

湛江吴川织密城乡科普网络,科学之光照亮城乡

2025-07-07 来源:湛江市科协 【字体:
阅读:

吴川大地上,科技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科普教育基地里,孩子们围着航天航空模型雀跃不已,稚嫩的脸庞写满对宇宙的好奇;乡镇科普基地内,村民们聚精会神学习新型种植技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如火如荼,全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潮持续升温。

近年来,吴川市科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筑前沿阵地、创新多元活动、凝聚社会合力,将科普服务网络织密至城乡,让科学知识“活起来”。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科普工作向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方向发展,目前有科普教育基地省级1个、湛江市级9个、吴川市级11个,大力推进科学普及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吴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家门口就有科学乐园

在吴川市江心岛科普公园,科技与自然交相辉映,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宠。孩子们围着航天航空模型欢呼雀跃,驻足万花筒前感受光影变幻,大人们则在互动展区探索科学奥秘,通过手摇装置了解电影制作的原理。健身步道上,市民们悠闲漫步;科普长廊里,宇宙奥秘与生命科学的知识引人驻足。

图片 1

据悉,吴川市科协联合多部门,巧妙地将科普元素融入江心岛生态公园的自然景观,打造出集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科普新地标。这座“沉浸式科学乐园”自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公园内近十个互动展项将抽象的力学、光学原理转化为趣味体验,科普长廊则系统展示了多个科学主题。市民林女士感叹:“孩子们就喜欢来这里,边玩边学!”

与此同时,科普服务正向基层延伸。

位于兰石镇的万聚生态乐园奇石博物馆内,1000多件形态各异的奇石令人叹服——有的如帆船、航空母舰,有的似山水画卷,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漫步其间,观者不仅能从石纹脉络中读出亿万年地质变迁的故事,更能透过这些凝固的时光,感受水流冲刷、岁月雕琢的造化神奇。

作为粤西规模最大的奇石博物馆,这里不仅是赏石天堂,更是研学游玩的好去处。该馆为了有效地进行奇石科普工作,在每一件奇石的一侧都制作了宣传牌,配以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这种“观赏+科普”的双重体验,让游客在欣赏奇石之美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其形成机理和地质特征,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科普理念。

此外,一批覆盖机器人编程、军事航天模型、气象、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乡镇科普基地相继落成,通过常态化主题展览、实操体验活动,让前沿科技知识走出实验室,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真正实现科学普及“零距离”。

图片 2

让科技力量扎根乡土

吴川市科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打造“科普+”协同机制,携手教育、卫健、农业等多部门,开展“避灾减灾科普宣传”“科技助农田间课堂”等跨领域联合行动,构建起"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科普服务体系。

在田间地头,2025年种植技术专项培训班上,土肥专家结合本地土壤特性,手把手传授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近百名农户带着“科学种田宝典”满载而归;在城市商圈,“科技同心 志愿同行”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趣味问答、现场实验等形式,吸引超500名市民踊跃参与,让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流动科技馆”广东省巡展成为吴川年度科普盛事。三个月展期内,太空探索“沉浸式体验”、“微观世界”VR观测等特色展项,配合多场科普讲座,吸引3万人次参与。

“通过实验,我明白了电磁感应原理如何应用于生活。” 参与吴川“小小科学家”成果展示的学生梁敏表示,亲手操作让抽象知识变得 “可触摸”。近年来,“小小科学家”成果展示、科技制作课下乡、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系列活动,通过搭建青少年竞技舞台、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防灾科普游园等多元形式,让学生化身“科学探索者”,推动科教资源向基层倾斜,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图片 3

同时,一支由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热心市民组成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化身“科学传播使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贴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科普是乡村振兴的隐形引擎。”吴川市科协主席龙志松表示,吴川将持续深耕科普阵地建设,创新活动形式载体,让科学之光照亮城乡发展的每一寸土地,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强的科普力量。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