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基层科协>广州>越秀区>详细内容

广州市越秀区科协联合举办“菇”踪觅影——越秀公园寻菌记活动

2025-09-12 来源:广州市科协 【字体:
阅读:

为推动科普知识从理论走向实践,强化青少年儿童对蘑菇的科学认知与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8月29日,“公园里的四季・‘菇’踪觅影——越秀公园寻菌记”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公园开展。本次活动以亲子家庭为参与主体,通过蘑菇专家带队的沉浸式探索模式,让青少年儿童在自然中解锁“蘑菇的秘密”,收获了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活动由广州市科协主办,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广州市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越秀公园协办。

图片1

为确保活动兼具科学性、安全性与趣味性,主办方与承办方提前开展多维度筹备工作。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蘑菇专家团队结合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精心设计活动流程,从集合签到、安全须知讲解到工具发放,每个环节都配备专人引导。活动前,工作人员还精心准备了蘑菇科普手册、采集记录卡等物料,为亲子家庭提供充足的学习支持,确保活动全程安全有序、科普内容精准易懂。活动开场前,领队向参与家庭详细讲解了活动流程、野外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要求,强调“不随意破坏植被、不盲目触碰未知蘑菇”的原则,为后续探索筑牢安全防线。

在“野外采集知识讲解”环节,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蘑菇博士张明结合多年研究经验,用生动的案例分享野外蘑菇采集技巧——从如何辨别蘑菇生长环境,到使用手机拍摄蘑菇细节(如菌盖、菌褶、菌柄特征)的方法,再到避免误食毒蘑菇的核心安全准则,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家长和孩子快速掌握基础认知。孩子们拿着采集篮、科普手册、记录卡等工具,满怀期待地开启了实地探索之旅。

进入“实地观察和采集记录”环节,专家带领亲子家庭沿着预设路线深入公园林地。在腐木旁、草丛中,孩子们在蘑菇博士张明的指导下仔细搜寻,发现了形态各异的蘑菇——有菌盖圆润的未知小伞,有花瓣状的地星,有触碰后变为血红色的血芝,还有具有神经精神型毒性的变色龙裸伞等等……专家现场教学,讲解不同蘑菇的生长习性,同时指导孩子们用记录卡记录蘑菇的发现地点、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培养科学观察与记录习惯。

采集结束后,所有家庭将采集到的蘑菇标本集中到空地上,进入“现场分析和讲解”环节。蘑菇博士张明通过对比形态、讲解特征,教大家区分常见可食蘑菇与毒蘑菇的科学方法,破除“颜色鲜艳即有毒”的认知误区。现场互动频繁,孩子们踊跃提问,专家耐心解答,并强调“不随意采食野外蘑菇”的安全理念。

活动最后,孩子们积极分享自己发现的蘑菇特点及疑问,蘑菇博士张明对孩子们的观察成果给予肯定,并总结活动内容,再次强调菌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生物多样性。

本次“公园里的四季・‘菇’踪觅影:越秀公园寻菌记” 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儿童走出课堂,在自然中直观认识蘑菇的生长状态与生态价值,构建了科学的认知体系;更通过安全实践环节,让“不盲目采食野外蘑菇”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了中毒风险防范意识,活动融入的生态保护教育,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热情,推动科普知识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